受翘尾因素大幅提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上游涨价向中下游传导等影响,5月PPI涨幅创下近13年新高。
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2021年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5月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PPI大超预期,同比涨幅扩大2.2个百分点至9%,为2008年9月以来新高,当时读数是9.1%。
市场分析,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CPI传导的影响有限。同时,预计PPI三季度将趋于平稳,四季度小幅回落概率偏高。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价格上涨,调节供需两端,而货币政策也不会受到短期结构性通胀的掣肘。“国内通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通胀表现对目前稳健货币政策影响有限。”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考虑到能源商品价格走高,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胀预期管理。
PPI涨幅大超预期
5月CPI回升主要是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扩大所致。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7%转为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
非食品中,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5%,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2.3%、22.0%和24.2%;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5%和0.7%,涨幅均有扩大。
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则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预计在服务业重启加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向终端消费传导作用增强的共同作用下,未来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将进一步上行,但猪肉下行周期启动和居民收入难以全面恢复将制约CPI回升幅度,年内CPI将温和修复。
PPI方面,5月份,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需求稳定恢复,我国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
主要行业价格涨幅均有所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99.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8.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4.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0.4%。
据测算,在5月份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6个百分点,扩大1.7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吴向红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由大流行后复苏期间的过渡性供需失衡(需求恢复得比供应更早、更强)、宽松货币和流动性政策以及投资需求共同推动的,同时商品也被作为对冲通胀和投机的工具。
下半年压力或放缓
“随着供应复苏的追赶,一系列大宗商品的供需失衡可能会有所缓解,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不包括石油)可能会在本季度见顶,然后在下半年企稳并走低。”吴向红称,虽然油价仍将保持高位,但油价在去年4月触底,基数效应转为有利。总体而言,预计中国PPI可能会在本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放缓。
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也撰文分析,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显著,一季度以来全球定价的原油和工业金属领涨,而二季度以来国内定价的钢铁和煤炭领涨,以铜为代表的工业金属涨幅适中,4月原油价格环比出现下降,这反映出大宗商品定价逻辑由需求向供给切换。
伍超明分析称,考虑到国内需求恢复持续慢于供给、国内产业链相对较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能部分对冲输入性通胀压力等因素,预计PPI三季度将趋于平稳,四季度小幅回落概率偏高。
但在短期内,商品价格可能很难大幅下滑,尤其是部分国际定价品种。高盛大宗商品研究部主管库里(Jeffrey Currie)表示,过去两周,在中国对在岸大宗商品投机发出警告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一度回落近3%,但石油、铜和大豆等关键商品的基本面仍在下半年逐步吃紧,很少有证据表明供给反应足以破坏这一牛市。
商品涨价也对下游企业利润造成冲击。但市场普遍认为,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CPI传导的影响仍然有限。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谭卓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持续对PPI形成冲击,并使下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不过,前瞻地看,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均不支持大规模价格上涨,长期通胀的基础并不存在。
下一步,市场需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胀变化,与中国的局部上游通胀不同,美国则是全面通胀,后续的情况变化也将主导全球流动性和商品价格。本周四晚间,美国将发布5月CPI数据,市场预计整体通胀将同比增长4.7%(前值4.2%)、核心年率将升至3.2%(前值3%)。这样的预期值高于美联储想要的水平,但美联储也曾说过,在劳动力市场改善期间,愿意允许通胀火热运行。机构预计,缩表真正启动可能要等到今年底或明年初。
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近期,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价格攀升,包括抑制出口、打击投机炒作、约谈重点企业增加供给并稳定价格等。
5月12日、19日、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5月2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个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重点企业工业协会。5月25日,国家发改委要求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6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严查大宗商品价格哄抬炒作行为。
6月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密切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切实做好价格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了解相关市场主体经营情况,摸排违法违规涨价线索,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分析,保障供应是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要对价格进行干预或者调整,必须调节供需两端。目前,需求端相对旺盛,市场预期未来还会涨价,市场主体可能会加大存货,那么就要引导合理的需求。同时,也要增加国内市场供给,包括增加进口、限制出口、扩大产能等行动。
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一是将加强运行监测,稳定市场预期,及时发布运行情况,做好舆情引导,特别是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的行为;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用市场的办法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的供应和产供销配套协作,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与此同时,机构认为,暂时的PPI上行压力并不会对中国货币政策构成太大压力。
5月至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符合“中上旬回笼,中下旬投放”的月内时点规律,累计净回笼资金100亿元。由于税期和政府债发行因素,月底流动性趋紧,但近期DR007(银存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基本稳定在7天逆回购利率的中枢水平,偏离幅度较小。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师解运亮告诉记者,过去几个月货币信贷社融增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反映了疫情临时性宽松措施逐步退出的影响。从最新数据看,广义货币M2增速和社融增速已经基本和名义GDP增速相匹配,预计快速紧信用将告一段落,边际利好资本市场。结合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当前公开市场操作的量、价表现,央行态度以稳为主,重在调整信用结构,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友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