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一则巴斯夫、陶氏等化工巨头“断供”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这关系到全球化工产业链上下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化工原料涨价。
近日有消息称,巴斯夫、陶氏等多家化工巨头在欧洲出现“断供”,第一财经记者从企业方面独家了解到,导致“断供”的原因是巴斯夫和陶氏的一家位于比利时的合资工厂由于技术问题无法按时交付,这家工厂生产环氧丙烷(HPPO)。
巴斯夫将上述供应商的技术问题归咎于“不可抗力”因素。在发给第一财经记者的一份官方声明中,巴斯夫回应称:“巴斯夫位于德国莱姆弗尔德(Lemförde)的聚氨酯公司5月5日宣布,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EMEA)的聚醚多元醇及基于聚醚多元醇的聚氨酯系统的产品供应遭遇了不可抗力。这是由于公司主要供应商之一发生了在我们控制范围以外的、不可预见的技术故障。”
巴斯夫中国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供应短缺主要影响了欧洲市场的供应链,中国目前没有‘断供’的情况。”
其他多家化工巨头企业也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的供应链目前未见异常。杜邦一位相关人士说:“中国的供应目前没有出现异常,如果有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发函告知客户。”
化工巨头备感“阵痛”
事实上,2月底以来不断激化的俄乌冲突不仅冲击国际能源市场,也对化工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多家美欧化工企业或撤出俄罗斯市场,或暂停在当地的业务,以构成对俄制裁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外溢效应不断显现。
众所周知,天然气作为能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天然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全球范围内,目前约80%的合成氨和90%以上的甲醇采用天然气为原料。如今,天然气作为基础化工产品的原料,扮演着除燃料以外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前,美国拜登政府已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实施制裁;欧洲仅在禁止俄煤炭进口方面给出了时间表:即给予俄罗斯煤炭进口120天的缓冲期。在欧洲更为依赖的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方面,欧洲方面始终未达成共识。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27国在化工品生产耗能方面,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约为26%、40%。
也正是俄罗斯能源供给的重要性,4月以来,多家化工企业巨头在感受到对俄制裁的“阵痛”之余,纷纷就更进一步的“断供”影响发出预警。
第一财经梳理显示,荷兰涂料巨头阿克苏诺贝尔4月21日表示,由于该公司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今年来自俄罗斯的营收将下降70%,对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影响约500万欧元,其中100万欧元与该地区的应收账款和库存减值有关。
巴斯夫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发出预警,如果其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天然气供应减少至当前需求的一半以下,这一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就会被关停。据了解,仅路德维希港工厂关闭,就可能导致4万名工人被解雇,或至少缩短工时。
“在德国,天然气作为原材料或能源没有替代品,天然气短缺将导致其没有足够的能源用于化学生产,并且缺乏制造产品的关键原材料。”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博士(Dr. Martin Brudermüller)表示,在完全或长期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和石油的情况下,德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
在输欧天然气中,德国是俄罗斯的主要买家。2021年的数据为例,德国自俄天然气进口比重约为55%。
在更早的3月初,由于俄乌冲突,巴斯夫宣布冻结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新项目。巴斯夫执行董事会当时决定在2022年7月初之前逐步结束企业在两国的除食品工业外的业务活动。此外,巴斯夫还在俄罗斯莫斯科以东60公里处经营一家汽车涂料厂。
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首席执行官斯特恩(Alfred Stern)就表示,欧洲其实并未准备好禁止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因为停止供应会对工业和经济造成影响。他以奥地利举例道,家庭平均每年消耗约20%的天然气,近35%需要用于能源生产,近40%用于工业,“但现在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想要维持我们的经济活动,而这将不再完全可能。”
此外,化工巨头埃克森美孚退出了俄罗斯主导开发的俄远东萨哈林州的能源开发项目“萨哈林1号”,壳牌也退出了俄气参与的“萨哈林2号”天然气项目。上述两大油气项目涉及的石油储量约为1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000多亿立方米。埃克森美孚4月29日宣布,退出“萨哈林1号”的相关损失费用,仅在2022年1~3月就约为34亿美元。
影响几何
近期由于全球供应链紧张导致化工原料价格持续出现上涨。针对这一情况,特种化学品制造商亨斯迈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涨价可能与物流费用高企有关,而且下游的需求也受影响。”
聚丙烯(PP)催化剂生产商科莱恩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也关注到近期原材料涨价的问题,但还是要看不同业务,影响价格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物流这么简单。”
“石油和天然气涨价肯定会引起化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是基础原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而为了缓解全球供应链压力,上海多家生产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科莱恩疫情期间也一直在闭环生产,并被列入“第二批复工复产名单”。“我们的工厂一直没有停,工人闭环管理,下一步正在安排回总部的实验室。”科莱恩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国总部设立在上海的3M公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3M正积极配合上海市政府关于复工复产的指导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推进复工复产。”
截至5月7日,3M位于上海的四家工厂已全部实现了闭环复产,并着力于有序地推动产能提升。
不过,3M方面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尽管原料及成品运输问题相比之前已经大大改善了,但当前物流还是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市场上专业运输企业的复工还是相对较慢。我们已获得跨省市运输的通行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此前物流运输的难题,但这和我们所需的运输量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希望克尽所能,调配全国生产、仓储和物流配送来最大程度减少对客户供应的影响。为保障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目前,阿克苏诺贝尔位于上海松江和浦东的工厂在配合当地防疫管控的同时正在准备封闭式运营、陆续进行复工复产。”阿克苏诺贝尔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
不过,牛津经济研究院4月底的最新“全球风险调查”(Global risk survey)显示,在商界看来,乌克兰局势是企业认为短期内面对的最大下行风险。同时,企业对通胀前景的悲观情绪进一步加剧。目前,对2023年全球消费者价格通胀的平均预期比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基线预测高出约1.5个百分点,而企业对滞胀的中期担忧也明显加剧。
上述调查还显示,受访企业认为,乌克兰局势对供应链中断的影响预计将持续更长时间。近五分之一受访企业预计中断最早要到2024年才会结束。因此,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在采取措施提高供应链的弹性,特别是通过跨地理区域的供应商多样化。
此外,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全球商业景气指数4月进一步下滑,仍远低于俄乌冲突前的水平;企业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持续上升。
“最新的全球风险调查突显了乌克兰局势对商业信心的持续打击,以及企业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在中期内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的日益担忧。我们在4月没有发现信心复苏的迹象。”牛津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情景负责人汤普森(Jamie Thompson)告诉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