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华为、小米等行业翘楚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而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发展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不少人大代表都对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建言献策,尤其是围绕产业链生态方面,比如,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就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提出四点建议,哪吒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方运舟则建议统筹建设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生态……在业内人士看来,搞好新能源汽车就是搞好“人、车、桩”的生态关系,底层系统、核算体系、芯片研发、充电布局等各个环节都不能轻视。
产业链警惕“卡脖子”问题
从国产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核心零部件,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和积累才能避免被“卡脖子”,正在发展中的智能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系统层面来说,方运舟建议,为了避免智能汽车重蹈智能手机被“卡脖子”的覆辙,立即着手以中国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已经十分迫切。
他指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不是单一技术点的简单突破,需要国家和产业底层逻辑和上层架构相结合,需要一个基于汽车底层操作系统的架构生态,需要建立一个从应用生态、价值链生态、工具链和标准的生态体系,需要产业链各方凝心聚力,以合力打造生态的方式来寻求突破。
为此,方运舟建议,加快制定符合中国场景定义的软件操作系统相关标准,建立行业发展准则,在国际相关标准兼容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操作系统标准和规范;加强操作系统内核等关键技术攻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操作系统,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提供技术保障;把操作系统纳入国家级项目,引导行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重点技术难关攻克;打造操作系统生态圈,培养操作系统软件的相关人才,相关企业共同推进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共同推进操作系统软件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而在核心零部件层面,由于疫情影响,芯片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因此,完善整体布局、推动我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601633)总裁王凤英建议,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由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出手,系统布局,恢复秩序,防止一哄而上乱象,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自主可控的供应链是支撑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建议国家统筹资源,进行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完善产业布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将关键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充电基建告别“野蛮生长”
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261.7万台,车桩比基本处于3:1的整体水平,距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车桩比1:1的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要持续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推进大功率快充发展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发展方向。雷军在《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中指出,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较低,导致充电速度慢、排队时间长、周转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雷军就此提出三点建议: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组建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建设服务保障,推动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充电桩“野蛮生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电途科技总经理王光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运营商来说,行业标准不统一、充电桩利用率低、区域性明显、用户黏性不高、营收难是普遍问题;对车主来说,找桩烦、充电难、体验不佳、重复下载App依旧是常态;从行业整体看,供需双方有效匹配不足、充电场站规划不合理、服务创新不够都是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伤疤”。
因此,以“新电途”为代表的聚合充电平台应运而生。据介绍,“新电途”整合了主机厂、B端车服公司、充电运营商等产业上下游资源,打破了不同充电桩之间的技术壁垒,与当前高使用频次的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连接,推出业内独有的支付宝/高德/城市超级App扫码充电模式,让各类“车平台”与“桩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新电途”一码充电,解决了电动汽车车主重复下载充电App、付款充值不便等问题。
市场繁荣兼顾生态文明
在大力发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该产业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在《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中,雷军指出: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制度下,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已成为汽车工业全球竞争的关键胜负手,而完整、清晰、准确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截至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碳足迹政策管理体系,虽然已发布3批共24个行业核算方法,但尚未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雷军表示,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支撑碳足迹精确管理、核算、认证以及核查,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他提出四点建议: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局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制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
充电运营商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新电途科技”的母公司朗新科技(300682)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推出了城市级“光储充”一体化新能源场站解决方案,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电动汽车充电三大场景于一体,实现“绿色充电,以光养桩”,打通了绿电从生产到存储再到消纳的完整闭环,形成高效、良性的“绿色循环”。经过测算,平均每100座场站可满足1.2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实现交通减碳14万吨/年。
王光星透露,未来“新电途”将持续接入更多充电App,有机整合分散的充电桩资源,并与有充电需求的车主实现精准配对,同时依托能源数字化特色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场站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构建全民参与、生态共享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服务运营新模式,探索绿色低碳的数字经济生态产业。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