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时代”,保险产品利率重返十年前
一降再降,人身保险新产品的预定利率下月将踏入“2时代”,回归到了2013年预定利率调升前的水平。
2024-08-14 13:37:48
来源:和讯保险  
作者:

一降再降,人身保险新产品的预定利率下月将踏入“2时代”,回归到了2013年预定利率调升前的水平。

近日,监管部门向保险行业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表示,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此同时,还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率持续调降和资本市场波动之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是从保险负债端压降成本、防范风险的关键性策略。受政策驱动,目前多家保险公司提前调整产品策略,“下架”“优化”相关产品。

“2”时代即将到来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宣布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不符合预定利率新规的产品在切换日前都将停售。

这意味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即将全面进入“2时代”。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指的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主要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

回顾来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经过多轮调整。1999年以前,预定利率较高,由寿险公司自主决定,普遍在8%至10%之间;但随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保险公司面临利率风险,1999年6月,原保监会将预定利率上限调至2.5%;2013年8月,为了提升保险业的发展活力,原保监会将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提升至3.5%;2023年,为适应市场变化,预定利率开始下调,停售预定利率3%以上的传统险、预定利率2.5%以上的分红险以及保证利率2%以上的万能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将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回归到了2013年预定利率调升前的水平。

在市场利率持续调降以及资本市场频繁波动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传统上依赖的投资收益难以覆盖其负债成本,导致利差损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其负债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此次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旨在引导保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以应对市场利率下行的压力,同时促进保险行业回归其保障本源,提升保险产品的真实保障性和可持续性。

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是监管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结果。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从监管层面来看,这是引导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的体现,目前市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通过降低预定利率,下调预定利率使保险产品的收益预期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情况,进而可以减少保险产品中的投资属性,使其更加专注于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同时,对保险公司来说,预定利率的适时下调,有助于保险公司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避免因过高的利率承诺带来的偿付能力问题。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负债端的刚性兑付成本,进而在资产端缓解其投资压力,防止因追求高风险投资而导致的投资策略扭曲。

行业“首例”动态机制

随着利率中枢的下行,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也呈现出下行趋势,这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构成了挑战,而利差损风险作为其中的关键问题,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曾在6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强调了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是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关键一环。他提出,要指导保险机构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产品定价策略,确保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水平相匹配,从而避免因利率变动导致的利差损失。

此次《通知》在调降利率的同时,新建立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这也是保险行业首次提出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

在具体执行层面,将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来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并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对此,华泰证券研报团队认为,相比于过去监管机构相机抉择的方式,新机制下预定利率调整会对市场变化更敏感,更有利于管理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的预期,有利于预定利率调整的常态化。

也就是说,当市场利率发生显著变化时,保险公司可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确保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保持相对一致,从而降低利差损风险。

同时,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使得人身险产品的定价能够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灵活变动,进一步增强了保险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而且,这一举措建立了全新的行业主体及消费者预期管理体系,对于降低行业负债成本,减少销售的扰动具有重要意义,还进一步提高了行业负债成本的弹性和公司经营的市场化水平。

对此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表示,长期来看,采取“保底+浮动”收益模式的分红险产品有望成为人身险公司重点发力方向,形成保险公司与客户“双赢”的业务模式。

市场多元“反应”

市场“反应”在预定利率切换的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

一方面,由于预定利率切换,部分人身险产品开始下架。近日多位保险公司经纪人表示,已陆续收到保险产品下架的通知。

与此同时,当保险产品即将迎来大范围的停售之时,业内常常会出现一种典型的反应,即“炒停售”现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短期销售,但也可能引发消费者误解和不当预期,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造成潜在影响。

不过,对于此次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此前市场、寿险公司和代理人对此次下调预定利率均有充分预期,因此,在本次产品切换过程中,预计市场主体的“炒停售”依然会普遍存在,但整体保费预计保持平稳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可能会更加关注产品的收益情况,因此分红险可能会成为“新宠”。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已明确会将分红险作为接下来的主打产品。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从分红险来看,新的市场形势下,其相对优势较为突出,但无论是从客户的适应性还是保险公司销售团队的转变来分析,最终的市场效果也还有待观察。

因此,面对预定利率下调的变化,保险公司要做好压力测试和风险管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策略,同时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在产品切换和停售过程中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和偿付能力,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

同时,还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保险产品。

对此,《通知》也提出,要强化销售行为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根据消费者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交费能力销售适配的保险产品,不得将浮动收益误导为保证收益。

(责任编辑:刘思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