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量化私募风波还没停歇太久,私募行业又接连炸雷!
知名私募瑞丰达突然人去楼空,旗下产品无法赎回,投资者损失惨重。随后,部分私募机构被约谈,问题指向了产品募集时借助的“帮忙资金”。据媒体报道,相关私募机构被要求就“产品刚成立就有投资者大幅赎回,甚至是在成立当天就赎回”的情况给出合理解释。
另外,在此期间相关私募机构的新产品备案暂停,后续有关部门或视情况给出相应处罚。
问题来了,什么是“帮忙资金”?
在基金募集困难、“迷你基”保壳,或者年度业绩考核期等情况下,“帮忙资金”可能是业内的一个潜规则。市场上“帮忙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券商、期货公司等机构。
当然,这忙不是白帮的,“帮忙资金”成本并不低。根据媒体报道,股基的“帮忙资金”成本对价约在2%到4%不等,而债基减半,约在1%到2%之间。此外,“帮忙资金”如果发生亏损,基金公司则需要刚兑。
监管为何将矛头对准“帮忙资金”?
近年来,权益市场情绪总体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募的备案进度。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4月共有513家私募机构合计备案了797只私募证券产品,环比增幅50.66%。而在去年4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3705只。短短一年,直接缩水了78%!
在行情低迷时,基金募集相对困难,找“帮忙资金”暗中相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举个例子。今年3月,10只中证A50ETF上市交易。然而,这10只产品上市首日份额都遭大幅赎回,10只中证A50ETF上市总份额为165.32亿份,上市首日净赎回30.25亿份,份额净流出18.30%。甚至,银华中证A50ETF上市首日份额减少了5.48亿,赎回比例达28.69%。
上市首日就急于卖出,大多是“帮忙资金”在“作祟”。“帮忙资金”已完成KPI就快速撤离,可能会引起基金净值异常上涨或下跌,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普通基民。
翻开他们的首募十大持有人列表,锐天、迎水、玄元等百亿私募浮现出来。不敢确定这些私募是帮忙资金的通道、是自身配置,还是量化ETF套利,但首日赎回如此巨大,营造“轻首发、重持营”的行业生态依旧任重道远。
退一步讲,即使找到了帮忙资金成功发行产品之后,私募仍然面临着挑战。在规模快速扩容之后,人才相对短缺、投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迎面而来,私募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随之而来。
以“民间股神”之称的林园管理的林园投资为例。2020年之前,林园投资管理的基金不到60只,产品业绩表现不俗,不少产品年化能达到15%-20%左右。从2020年开始,林园开始大量新发,到了今年一季度末,林园投资存续运行中的产品有261只。而林园投资目前的基金经理仅5人!而净值近乎腰斩那些基金,集中成立在2021年三季度前后。
实际上,业绩和规模是私募的生存之本。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销售渠道相对有限,想要做大只能依赖多发产品来实现。但人才储备跟不上规模扩张的步伐,注定是个悲剧。如果把管理基金产品比作带孩子,如果一个人带着十几个孩子,你觉得能管得过来吗?
2024,私募基金将迎来监管大年,行业至暗时刻再次来临!未来,更多私募管理人或私募基金产品,将进入“生命倒计时”!
在这里提个醒,那些问题私募,往往有这些特点,注意避雷!
①收益稳到变态,且较低回撤
②底层资产投向流动性较低的新三板个股
③基金经理、持牌机构股权占比低
④承诺过高的“固定收益”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