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再次确认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稳字当头,保持中性,灵活适度。此前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在货币政策层面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表明稳健中性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
关注通胀,管好广义货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人口老龄化加深、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长期不利因素影响下,尽管宏观政策保持宽松,但全球通胀仍处低位。而疫情之后,全球通胀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全球通胀明显走高。一方面,全球疫情免疫落差、经济修复不均衡、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上游资源品供给受到明显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后全球流动性投放史无前例、海外主要央行扩表幅度远大于次贷危机之后,海外需求较为强劲。供需两端因素共同导致了疫情后全球中期通胀抬升,7月美国CPI同比涨幅冲高至5.4%,6月欧元区HICP同比上涨1.9%。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冲击下,我国PPI增速同样处于高位,但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从最新的7月通胀数据来看,CPI同比上涨1%,环比上涨0.3%,PPI同比上涨9%,环比上涨0.5%。通胀的二次摸高表明尽管当前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但是通胀压力也不会迅速消失。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二季度货政报告在专栏1中也特别论述了“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报告指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同时,货政报告还在下一阶段思路中指出:“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这一新提法表明物价走势将成为下半年央行重点监测的指标之一。央行将在管好广义货币,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灵活调整,精准施策。
结构性工具支持实体仍是重点。结构性工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均衡,发挥结构性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是货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复苏的关键。具体而言,支持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支持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将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发力的重点。
首先,疫情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增强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仍是重点。7月的全面降准很大程度上是为支持中小企业,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降准的相关表述中也有所体现,即“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货币政策要“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延续此前的政策思路,对中小企业以及困难行业进行支持仍是货币政策下一步的主旋律之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
其次,“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二季度货政报告对于支持绿色发展的着墨相对较多,对于具体货币政策工具也有详细描述,即“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这可能表明,与“双碳”目标相关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在下半年落地生效。
再次,当前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二季度货政报告的专栏3专门论述了“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明显增加。人民银行充分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性,对相关地区新增了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同时要求三大政策性银行2021年对相关地区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不低于2020年。预计从今年开始,针对信贷增长缓慢省份的再贷款工具将成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持续为区域协调发展助力。
此外,支持科技发展和制造业发展,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同样也是结构性工具发力的重点。
增强自主性,但仍需关注海外扰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表明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但是,下半年海外货币政策转向是总体趋势,对于我国仍然存在溢出风险。当前美国通胀水平不断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也在持续修复。7月FOMC议息会议表示经济复苏已经取得了进展,同时设立两项常备回购工具,为Taper做出了制度性准备。从美国经济数据及美联储态度来看,开启Taper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对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溢出效应,包括人民币可能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资本可能面临短期流出压力等,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也会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对以上可能的冲击有所准备。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