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格力给我的工资条”“我就看她怎么开会,我听她每天讲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刚毕业的年轻人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做事情一定会犯错,公司还要为你犯的错误买单,还有人教你怎么做事,这还不算完,还有人给你发钱,哪有这么好的事。”
近期以来,格力电器(000651)王自如与董明珠的对话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格力报警落下帷幕。
回顾这场风波,这场原本讲述董明珠在格力的领导地位以及她对企业未来的期许。她强调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对一些网红员工热点问题进行回复。这原本是一场正常不过的访谈,然而由于格力电器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王自如惊人语录令格力形象大打折扣。
令人关注的是,面对与大众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王自如话语。作为格力的铁娘子董明珠却不加以制止,还在表情管理中还表现出极大的肯定,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近年来随着格力在跨产业布局上遭遇挫折以及经销商内部纷争的加剧,董明珠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部分投资者认为,她已经成为格力公司的负面资产。此次,王自如的争议性言论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格力的经营状况与企业文化的质疑。
一、江湖已变:格力龙头地位不再!
回顾这几年经营,格力的龙头的光环正在逐步消散。今年8月2日,连续四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格力落选了,而行业的老对手美的集团(000333)、海尔智家(600690)继续名列世界500强榜单中。
在白色家电领域,格力和美的两大企业经常成为比较的焦点。长期以来,空调行业一直保持着由格力和美的构成的“双寡头”格局,这两者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格力凭借着“好空调格力造”口号,在空调领域占据多年着龙头的地位。然而,随着美的多元化布局与战略转型成功,格力龙头地位正在被美的所取代。
根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美的实现营业收入2911.11亿元,同比增长7.67%;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1550.07亿元,同比增长5.10%。
从空调品类来看,2023上半年,美的集团的暖通空调(主要为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供暖及通风系统等)收入为920.07亿元,而格力空调业务收入则为699.98亿元。根据美的集团的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家用空调的线下与线上的份额分别为36%、35.7%,均位居于行业第一。
可以看出,美的不仅在营业收入方面取得了优势,而且在空调业务方面的营业收入也已经超过格力。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趋势。
从2019年开始,格力与美的进行激烈的商战。面对美的线上价格战,格力在当年双十一前夕表示让利30亿元打击低质伪劣产品,在当月又推出“再掀11.11 百亿大让利”等活动。
同时,面对美的线上渠道改革,格力以“格力董明珠店”为名在全国铺开线上店,并通过培养网红吸引流量。然而,结果也是众人所知,2022年格力河北经销商“反水”转做飞利浦,孟羽童离职。此次王自如语录风波也与格力渠道改革有关。
显而易见,在渠道改革上,格力并不顺利。这种不顺利在体现在财报上就是销售费用大幅增长,而营业收入却未明显增长。
根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格力电器的销售费用为132.86亿,同比增长59.17%。在销售费用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格力营业收入仅增长5.03%。2023年上半年,在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1.01%背景下,格力空调业务同比增长不足2%。
对于销售费用的增长,格力在半年报中表示:“2023年半年度,销售费用主要为安装维修费、运输及仓储装卸费、宣传推广费,占销售费用总额比例超过80%;销售费用增加主要系产品安装维修费增长所致。”
可以看出,随着家电品牌,进入电商时代,格力电器不仅要直面对手掀起的价格战、市场份额挤压,还有面对传统渠道利益受损反噬的压力。在资本看重的营收规模的评估时代,格力无论是市值还是营业收入规模均远不如美的。格力已经不再是那个行业的老大,家电江湖发生了微妙变化。
二、屡战屡败:格力要有归零心态!
“任何一家企业突然的倒塌都是内部管理的问题”,这是王自如在此次访谈中令人警醒的一句话。对于格力,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适用。
在2014年,格力就提出“要将格力电器从一个专业生产空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集团性企业”。然而,格力多元化之路一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在格力多元化之路中,最令人关注便是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与格力手机这两条多元化之路。2016年8月,格力电器拟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但该方案遭到格力股东们的强烈反对,并在当年10月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被否决。
为此,格力董明珠在股东大会大声质问道:“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
最终结果也是众人所知,董明珠拉上王健林、刘强东以及其他投资机构对银隆增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随着董明珠介入,银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一些工厂开始停产,实际控制人魏银仓出逃,高管被刑拘。最终,格力电器以半价收购银隆30.74%的股份。
在手机领域,格力董明珠执着依旧不减。2015年,格力决定涉足手机行业,迎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尽管外界对董明珠的雄心壮志抱有怀疑态度,她却深信自己能够推出一款超越其他品牌的手机。为了证明格力的实力,董明珠与小米雷军展开了一场10亿赌约。
赌约持续了5年,最终格力电器的营收超过了小米,但是在手机市场中,格力一直未能够获得足够的份额。2022年小米销量仅次于三星和苹果,销售了1.52亿部!相较之下,董明珠在手机领域并未取得显著成功。格力手机最终只能在供应商、安装人员以及公司内部使用,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迄今为止,格力已经涉足了锂电池、手机、新能源车、医疗健康、预制菜等业务。然而,格力多元化的未取得显著成果。2023年半年报显示,格力在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智能装备和绿色能源这四个板块的收入仅108.27亿,占比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5%。
可以看出,格力在多元之路中屡屡受挫,作为格力的领导者,董明珠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尽管董明珠即将年满七十,面对有限的精力,她仍然领导着格力,并执着于亲自指挥一线工作。在企业初步发展阶段,董明珠的这种管理作风对格力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多元化转型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董明珠集中化的领导风格给格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反观美的,其创始人何享健先生,不惧得罪亲信的风险,仅凭一台电脑,就完成了类似于“杯酒释兵权”的重大决策。他以诚恳的态度招贤纳士,成功引入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先生。这些人才的加入,为美的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公司的多元化发展,使美的迎来了新的生命周期。
回到董明珠与王自如这场访谈风波。从中可以观察到,董明珠个人形象的IP能量开始反噬格力。董明珠的理念与年轻一代存在显著差异,她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冲突正在加剧。
面对格力多元化之路,我们可以套用王自如此次访谈所言“刚进入新领域的格力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做事情一定会犯错,股东还要为你犯的错误买单,还有股东教你怎么做事,这还不算完,股东给你发钱,哪有这么好的事。”因此,“在这场多元化较量中,格力与董明珠都需要有一颗归零的心态,才能最终成为一家真正百年企业”。
(责任编辑:黄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