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2月份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市场人士指出,年初前两个月经济如期修复,预计3月宏观经济数据将进一步改善。
国家统计局新闻稿指出,1-2月份工业生产恢复加快,企业预期好转;服务业明显回升,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改善;市场销售由降转增,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平稳。
投资继续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9420亿元,同比增长0.8%。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2%。
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指出,投资继续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1至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好于市场预期,且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两大抓手”作用仍较为突出。前2个月,基建投资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
此外,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资10273亿元,下降4.6%。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502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27695万平方米,下降4.7%。房屋新开工面积13567万平方米,下降9.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9891万平方米,下降8.7%。房屋竣工面积13178万平方米,增长8.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782万平方米,增长9.7%。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数据明显处于改善状态,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屋交易数据将正式由负转正,随着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活跃,后续房价将有进一步趋稳的可能。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住房市场超预期回暖。当前购房者预期改善,前期积压的需求逐步释放,推动住房销售触底反弹。房企融资环境正在改善,“保交楼”专项借款下发推动施工和竣工水平显著改善,优质房企对重点城市参拍的积极性提升,新开工跌幅快速收窄。受益于销售和工程数据的全面好转,房地产投资超预回升,预计到一季度末投资下跌的幅度可能会进一步收窄。
内需回暖带动消费增速由降转升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0409亿元,增长5.0%。数据显示,1—2月份消费复苏明显加快,餐饮表现相对亮眼。其中,商品消费同比增2.9%,高于上月的-0.1%;餐饮收入表现亮眼,同比增9.2%,较上月增加23.3个百分点;网上消费同比增6.2%。
罗奂劼认为,内需回暖带动消费增速由降转升。从具体销售商品来看,多数商品出现明显好转。尤其是餐饮收入由去年全年下降6.3%转增至9.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带动相关商品销售出现改善,其中家用电器类和建筑装潢类降幅大幅收窄,家具类由降转升。
不过受春节影响,1月汽车销售不尽如人意,导致前两个月汽车销售下降9.4%,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个百分点。后续为了进一步巩固消费的回升态势,促消费政策仍需将提升消费需求、继续加大对服务性行业纾困等方面落到实处。
工业增加值与整体经济修复节奏基本匹配
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4%(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4%,增速高于去年11月和12月,与整体经济修复节奏基本匹配。主要拉动因素有,年初以来国内消费修复,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需求端和预期角度对工业生产形成正向拉动;其次,疫情影响消退带动企业复工复产和供应链效率提升,工业生产秩序稳步恢复。
展望3月,随着内需进一步修复、汽车产销回暖,工业生产料进一步提速,预计一季度及全年工业生产增速将略低于GDP增长水平,这意味着,去年宏观经济中“生产强、消费弱”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观。
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1%、4.8%。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赵令伊认为,2023年政策基调在于“恢复和扩大消费”,而稳定就业是恢复消费首要抓手,3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始终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看好促就业政策力度和准度进一步加大。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下一步具体工作当中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方面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另外政府会综合施策,扩大和稳定就业岗位,对新就业形态既要支持也要规范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